松鼠鳜鱼里的江南滋味南平期货配资
舌尖上的苏式风雅
苏州观前街的得月楼后厨,清晨的阳光透过花窗,洒在68岁的朱师傅手中的鳜鱼上。刀刃在鱼身游走,发出细密的"沙沙"声,片刻间,一条完整的鳜鱼被片成两爿,鱼骨剔除得干干净净,鱼肉上却不见一丝刀痕。"看这刀工,"朱师傅举起鱼肉,对着光一照,菱形的刀纹如蛛网般密布,"深至鱼皮,刀距三毫米,这叫'松鼠花刀',缺一刀则形不似,多一刀则肉碎。"
热油锅中,剞好花刀的鱼肉下锅,"滋啦"一声,瞬间鼓起,鱼皮翻卷,金黄的鱼肉如松果般绽开。朱师傅手持长勺,将滚烫的糖醋汁淋在鱼身上,"吱吱"作响,宛如松鼠在枝头跳跃。刚出锅的松鼠鳜鱼,昂首翘尾,淋着琥珀色的酱汁,撒上翠绿的豌豆和鲜红的樱桃,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。"趁热吃,"朱师傅将鱼端上桌,"听这声音——"话音未落,鱼肉入口,外酥里嫩,酸甜汁在口中爆开,"咔嚓"脆响伴着"滋滋"的汁液声,仿佛整个春天都在舌尖绽放。
展开剩余85%千年鱼馔的风雅传承
松鼠鳜鱼的历史,可追溯至唐代的"金齑玉脍"。据《大业拾遗记》记载,隋炀帝南巡江都(今扬州)时,品尝过"鲈鱼脍",赞叹"金齑玉脍,东南佳味"。而苏州作为江南鱼米之乡,鱼类菜肴更是精益求精。至明代,《宋氏养生部》中已有"鳜鱼,治净,剞花刀,炸酥,糖醋调汁"的记载,这便是松鼠鳜鱼的雏形。
最广为人知的传说,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。相传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苏州,在松鹤楼品尝"松鼠鱼"后龙颜大悦,御笔题诗:"松鹤楼前鱼负松,金齑玉脍醉春风。"从此,这道菜声名鹊起,成为苏帮菜的代表。不过,当时的松鼠鱼用的是鲤鱼,民国时期,苏帮菜大师王寿权改用肉质更细嫩的鳜鱼,才定下"松鼠鳜鱼"的名谓。
89岁的苏州名厨李伯荣回忆,上世纪50年代,他在楼外楼学艺时,松鼠鳜鱼是"功夫菜"的代名词:"一条鱼要片108刀,少一刀都不行。炸鱼时要像放风筝一样,用长勺托着鱼身,让它在油里'开花',这叫'悬空炸',没有十年功底,根本不敢上手。"当时,周恩来总理宴请外宾,必点松鼠鳜鱼,"外宾看着这道菜,都舍不得下筷子,说这是'能吃的艺术品'。"
太湖鳜鱼与苏式卤汁:自然的馈赠
松鼠鳜鱼的灵魂,在于苏州太湖的"季花鱼"(即鳜鱼)。每年清明至谷雨,是鳜鱼最肥美的时节,"这时的鳜鱼,鱼腹金黄,肉质细嫩,刺少肉多,一只一斤半左右的最好,太大肉老,太小肉嫩不成形。"朱师傅说,他每天凌晨都要去胥门菜场选鱼,"看鱼眼,要清亮;看鱼鳃,要鲜红;按鱼身,要有弹性——鲜活的鳜鱼,才能炸出蓬松的花形。"
糖醋汁是苏式卤汁的精髓。"糖要苏州本地的绵白糖,酸要用镇江香醋,"朱师傅调出一碗酱汁,"比例是'三糖两醋一酱油',糖多则腻,醋多则酸,酱油少了则色浅,多了则咸。"酱汁中还要加"五香料"——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丁香、花椒,"用纱布包着,在酱汁里熬煮半小时,香味才能入骨。"最特别的是,苏州师傅调汁必加"酒酿","用苏州东山镇的米酒酿,既能去腥,又能增加甜味的层次,吃起来甜而不齁,酸而不涩。"
辅料也大有讲究。"青豆要太湖青豆,颗粒饱满;樱桃要用本地的白樱桃,酸甜可口;葱姜蒜要切成细末,不能影响美观。"朱师傅说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辅料,实则是点睛之笔,"没有这些,松鼠鳜鱼就少了江南的清新之气。"
七十二刀与三炸三淋:苏帮菜的功夫美学
松鼠鳜鱼的制作,是苏帮菜"功夫美学"的极致体现。第一步"处理鱼",就要下苦功。朱师傅演示着:将鳜鱼去鳞去鳃,从腹部剖开,去除内脏,然后从尾部下刀,贴着脊骨将鱼肉片下,"鱼头要连着肉,这样炸出来的鱼才能'昂首'。"片下来的鱼肉,要剞上花刀,"刀要斜着切,深至鱼皮,但不能切断,每刀间距三毫米,这样炸的时候鱼肉才能翻卷成松果状。"
剞好花刀的鱼肉,要用清水冲洗干净,沥干水分,再用盐、料酒、葱姜水腌制15分钟,"去腥提鲜,让鱼肉更入味。"挂糊是关键,"淀粉要土豆淀粉,加水调成糊状,加少许食用油,这样炸出来的外皮更酥脆。"朱师傅将鱼肉放入糊中,均匀挂糊,"鱼皮朝下,鱼肉朝上,这样炸的时候花刀才能完全展开。"
炸鱼分"三炸":初炸(六成热油,180℃)定型,鱼肉炸至金黄;复炸(七成热油,200℃)逼油,让外皮更酥脆;第三次"抢炸"(八成热油,220℃)则是为了让鱼头更酥脆,"每次炸的时间都要精准到秒,多一秒则老,少一秒则生。"炸好的鱼出锅,沥干油,摆盘时要让鱼头高昂,鱼尾翘起,"像一条活蹦乱跳的松鼠。"
最后是淋汁。糖醋汁要熬至浓稠,能挂住筷子,"淋汁时要从鱼头淋到鱼尾,让每一片鱼肉都均匀裹上酱汁。"朱师傅说,淋汁的速度要快,"趁热淋汁,才能听到'吱吱'的响声,这才是松鼠鳜鱼的'灵魂之声'。"
外酥里嫩的江南春味
刚上桌的松鼠鳜鱼,造型栩栩如生,宛如一只蹲坐在盘中的小松鼠。金黄的鱼身,菱形的花纹,淋着琥珀色的糖醋汁,撒着鲜红的樱桃和翠绿的豌豆,色彩艳丽,让人不忍下筷。凑近闻,糖醋的甜香中夹杂着鱼肉的鲜香,还有一丝淡淡的酒香,沁人心脾。
用筷子夹起一块鱼肉,轻轻一咬,"咔嚓"一声,酥脆的外皮裂开,露出雪白的鱼肉。鱼肉细嫩多汁,入口即化,糖醋汁在口中爆开,甜中带酸,酸中带鲜,层次丰富。"好的松鼠鳜鱼,要外酥里嫩,酸甜适口,"朱师傅说,"酥而不硬,嫩而不柴,甜而不腻,酸而不涩——这才是苏式糖醋的最高境界。"
苏州人吃松鼠鳜鱼,讲究"赏味顺序":先吃鱼背,这里的肉最厚,最能体现外酥里嫩;再吃鱼腹,这里的肉最嫩,入口即化;最后吃鱼头,这里的皮最酥脆,吸饱了糖醋汁,味道最浓郁。吃完鱼肉,还要用汤汁拌饭,"这可是精华所在,"老苏州人说,"一碗松鼠鳜鱼的汤汁,能拌三碗饭,香得人连舌头都要吞下去。"
从文人雅宴到百姓餐桌
松鼠鳜鱼,曾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《江南三月》中写道:"吴人善治鱼,鳜尤佳。剞花刀,炸酥,糖醋调汁,风味独绝。"清代《随园食单》中也有记载:"松鼠鱼,以苏州松鹤楼制作为佳,其形酷似松鼠,其味酸甜适中,堪称一绝。"
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松鼠鳜鱼是节庆佳肴。"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松鼠鳜鱼,"苏州老食客张阿姨回忆,"那时候,父亲会提前半个月去鱼行预定鳜鱼,除夕夜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父亲拿起筷子,夹起一块鱼肉,说'吃了松鼠鳜鱼,来年日子像这鱼一样红火!'现在生活好了,想吃随时都能吃,但总觉得没有小时候的味道。"
如今,松鼠鳜鱼已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。得月楼、松鹤楼等老字号,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慕名而来的食客。"很多外地游客来苏州,点名要吃松鼠鳜鱼,"朱师傅骄傲地说,"这道菜,代表了苏州的精致与风雅,也承载了江南的饮食文化。"
匠心传承与创新
然而,传统松鼠鳜鱼的制作,面临着传承的困境。"学这门手艺,至少要五年才能出师,"朱师傅感叹,"现在的年轻人,都嫌太苦太累,不愿意学。"光是剞花刀,就要练习一年,"每天对着冬瓜练习,直到能在冬瓜上剞出均匀的花刀,才能开始处理鱼。"炸鱼更是危险,"热油飞溅,手上烫的泡是家常便饭。"
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朱师傅收了五个徒弟,"最大的45岁,最小的23岁,都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的。"他还在苏州旅游学校兼职授课,"教学生认识鳜鱼,学习刀工,调汁,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苏帮菜。"
创新也在悄悄进行。一些餐馆推出了"迷你松鼠鳜鱼",用小鳜鱼制作,更适合单人食用;还有"糟香松鼠鳜鱼",在糖醋汁中加入苏州特产的糟卤,增加了酒香;甚至有"水果松鼠鳜鱼",用菠萝、芒果等水果做辅料,更受年轻人欢迎。
但朱师傅始终坚守传统:"创新可以,但不能丢了根本。刀工、火候、调味,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"他说,松鼠鳜鱼的魂,在于"匠心","用心去做,才能做出真正的苏式味道。"
结语:一道菜,一座城
离开得月楼时,朱师傅送我一本他手写的《松鼠鳜鱼制作秘籍》。翻开泛黄的纸页,密密麻麻的笔记中,记录着他几十年的经验与心得。"做这道菜,就像做人,"朱师傅说,"要耐得住性子,下得了功夫,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"
松鼠鳜鱼,不仅是一道菜,更是苏州的一张名片,一种文化符号。它的刀工,体现了苏州人的精细;它的调味,展现了苏州人的风雅;它的造型,象征了苏州人的巧思。从唐代的"金齑玉脍"到今天的松鼠鳜鱼,这道千年鱼馔,承载着江南的历史与文化,也见证了苏州的变迁与发展。
下次再到苏州南平期货配资,别忘了去尝尝松鼠鳜鱼。当酸甜的汁水在口中爆开,酥脆的鱼肉在齿间留香时,你会明白,这不仅是一道菜,更是苏州人用心烹制的江南滋味,是舌尖上的苏式风雅。
发布于:陕西省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